顶端新闻记者 郭爽爽 杨桂芳 北京报道
5月21日,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进入第二天议程。论坛上,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以“扩大我国金融开放的意义和挑战”为主题进行了观点分享。
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,金融开放的程度也在稳步提升,但是相对于贸易领域,张礼卿认为中国金融部门的开放程度依然较低,并给出了他认为的数据支撑。
(资料图片)
根据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有关数据编制的金融开放度指数,将一个国家对外资产与对外负债加总之后除以GDP。2022年末,中国的该指标是88%,但是OECD国家的平均指标达到了550%。也就是说,中国的金融开放度平均而言仅相当于OECD国家的16%。还有很多类似指标都显示,中国金融部门开放度较低。
原因是什么?应该如何解决?张礼卿从我国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会面临的两大挑战进行了分析。
一是我国经济有可能会遭遇更多外部冲击。受到国际经济增长波动、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一些国际上突发事件的影响,国际资本有可能在短时间里大进大出。从而会导致国内的资产价格和汇率的波动。如果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不好,这种冲击的发生概率将会很大。
人们常说“苍蝇不叮无缝的蛋”,如果宏观经济基本面不好的话这种冲击会非常频繁,有时候非常严重,并且最终有可能导致金融动荡、金融危机。有时候即使国内经济运行良好,金融市场稳定,有些纯粹的外部冲击也有可能发生,此时,我们就需要正确运用宏观经济政策,包括财政政策、货币政策、汇率政策,同时也要加强宏观审慎的管理。
另一个关注点就是地缘政治冲突、中美关系趋紧所产生的影响。
扩大金融开放是否会面临更大的金融制裁风险,当然有可能。但是除非发生极端的情形,更大的可能是发生相反的情况,两国在金融领域的连接越深,美国对中国金融制裁的成本就越高,金融制裁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。另外,如果允许居民更加自由地对外投资,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,从而降低万一出现的外汇储备被冻结的风险。
至于中美关系紧张带来的资本外流风险,张礼卿个人认为,即使是严格的管制也很难完全规避,因为有很多渠道可以绕开管制来转移资本。所以,从根本上来讲,我国要努力地管控好中美关系。
最近,前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·罗奇提出了成立中美秘书处的主张,张礼卿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,值得认真研究。他认为,通过加强沟通与交流,在各方面尽量地扩大公约数,是防止中美技术和贸易进一步脱钩的关键,也是防止资本外流风险的关键。
最后,张礼卿补充道,以上相对乐观的分析是基于两国之间不会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前提,如果不幸走到那一步,就意味着整个世界经济将会进入一个非常时期。到那个时候一切正常状态下的经济和金融逻辑都不再适用。
Copyright 2015-2022 中公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8 联系邮箱:5855973@qq.com